粗犷原型的震撼组装-《明末隐龙》

    经过整整四十个日夜的煎熬 —— 老周的眼睛熬出了血丝,李铁拐的跛脚因频繁走动磨破了皮,王皮匠的手指被皮革划伤了无数道小口 —— 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、返工和近乎绝望的尝试,第一代蒸汽机的主体部件终于宣告完成。

    锅炉外壳泛着黝黑的光泽,表面还能看到铸造时留下的砂型纹路,像巨兽粗糙的皮肤;气缸内壁虽经打磨,却仍有细微的锤痕,两端的法兰盘上,二十四个螺栓孔排列得不算规整,却透着一股扎实的力量;端盖厚重如盾,边缘的螺栓孔用锉刀修整过,留下淡淡的锉痕。这些部件堆在工棚中央,最大的锅炉直径一丈二尺,需要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,最小的阀门也有磨盘大小,整体如同从洪荒时代走来的巨兽骸骨,散发着冰冷的金属气息和淡淡的铁锈味,连空气都仿佛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沉重。

    组装的日子,天还没亮,工棚里就亮起了油灯。工匠们早早赶来,有的检查龙门架的铁链,有的打磨铆钉孔的毛刺,有的准备浸油麻绳和铅锡混合物。年轻的学徒小张一边擦着额头的汗,一边对身旁的李铁拐说:“李师傅,您说这‘铁牛’组装好后,真能像林帅说的那样,靠水汽转起来?” 李铁拐笑了笑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等组装完,你就知道了 —— 咱们这几十天的汗,可不能白流!” 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紧张与期待 —— 这是将 “铁牛” 从零散部件拼成完整巨兽的关键一步,也是对他们数十日心血的最终检验。

    “搭龙门架!” 老周一声令下,二十名壮硕的工匠立刻行动起来。两根一丈五尺高的圆木被立在工棚两侧,圆木底部用青石固定,防止倾倒。负责固定圆木的王铁匠蹲在地上,用铁锤将木楔砸进青石缝隙,大声喊道:“老周!这边固定好了,你看看行不行!” 老周走过去,用脚踹了踹圆木,确认稳固后点头:“好!接着搭横梁!” 一根粗壮的铁制横梁被吊起,架在圆木顶端,横梁两端挂着手腕粗的铁链,链节上涂满了牛油,减少摩擦。当龙门架搭建完成,整个工棚仿佛多了一副钢铁骨架,透着一股令人安心的力量。

    “起吊气缸!” 老周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却依旧坚定。气缸重约两千斤,被四根铁链牢牢捆住,铁链末端连接着龙门架的滑轮。二十余名工匠分成四组,每组五人,分别拉住滑轮两侧的绳索。老周走到队伍前,双手叉腰:“都听好了!这气缸是‘铁牛’的胳膊,摔不得!拉绳要稳,别慌!” 说完,他率先喊起号子:

    “嘿 —— 哟!起 ——!”

    “稳 —— 住!走 ——!”

    工匠们齐声应和,号子声洪亮而有力,在工棚内回荡。他们的双脚蹬地,身体向后倾斜,肌肉因用力而块块贲起,青筋在手臂上凸起,像一条条蜿蜒的小蛇。绳索深深勒进他们的肩膀,留下一道道红痕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地上,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。小张拉着绳索,脸憋得通红,忍不住对旁边的工匠说:“这气缸也太沉了!我胳膊都快酸了!” 旁边的工匠喘着气回道:“再坚持会儿!马上就吊起来了!”

    沉重的气缸缓缓被吊离地面,离地面一尺高时,老周突然喊停:“检查铁链!看有没有松动!” 两名工匠立刻爬上木梯,仔细检查每一个链节。爬在左边木梯上的工匠喊道:“老周!左边铁链没问题,链节都卡紧了!” 右边的工匠也跟着呼应:“右边也没问题!可以继续起吊!” 确认无误后,才继续起吊。气缸在众人的目光中,如同慢镜头般,一点点升高,又一点点向锅炉方向移动,每移动一寸,都需要工匠们精准调整绳索的长度。老周时不时提醒:“左边的绳再松一点!别让气缸歪了!”“右边的快拉!小心碰着锅炉!” 稍有偏差,气缸就可能碰撞到锅炉,导致部件损坏。

    “左一点… 再左一点… 好!稳住!” 老周站在锅炉旁,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铁棍,时不时用铁棍调整气缸的角度。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气缸与锅炉的法兰盘,生怕错过最佳对齐时机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锅炉上,瞬间蒸发不见。李铁拐也凑了过来,指着法兰盘的螺栓孔:“老周,你看左边第三个孔,还差一点对齐,再往左挪挪!” 老周点点头,对拉绳的工匠喊道:“左边的再拉半寸!慢点儿,别太急!”

    当气缸的法兰盘与锅炉的法兰盘距离不足一尺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老周指挥工匠们放慢起吊速度,让气缸缓缓下降:“落!慢点儿!再慢点儿!” 气缸的法兰盘一点点靠近锅炉,螺栓孔的位置逐渐对齐,当最后一个螺栓孔对齐时,老周大喊:“停!”

    “铛!” 一声沉闷的巨响,气缸底座稳稳地落在锅炉的法兰盘上,严丝合缝(至少肉眼看上去如此)。工匠们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,小张兴奋地跳了起来:“对齐了!终于对齐了!” 却很快被老周的声音打断:“别高兴得太早!上铆钉!这才刚完成一半,掉以轻心可不行!”

    早已准备好的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。烧得通红的铆钉(温度约八百度,表面泛着暗红色)被长钳夹起,迅速塞入法兰盘的预留孔中。负责递铆钉的学徒喊道:“王师傅,铆钉来了!您接住!” 一名工匠用厚重的顶具抵住铆钉帽,防止铆钉滑落;对面的工匠则抡起三十斤重的开花大锤,用尽全身力气猛砸铆钉尾端!“铛!铛!铛!” 的敲击声震耳欲聋,火星四溅,落在地上,烫出一个个小黑点,有的火星溅到工匠的衣服上,他们却浑然不觉,依旧专注地砸着铆钉。砸锤的工匠一边砸一边喊:“再加把劲!把铆钉砸实了,别让它松了!”

    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 二十四颗铆钉,用了一个时辰才全部砸完。当最后一颗铆钉砸好,工匠们才松了一口气,擦了擦额头的汗,看着气缸与锅炉牢牢连接在一起,像巨兽的 “躯干” 与 “胸膛” 终于合为一体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王皮匠走过来,摸了摸法兰盘的缝隙,对老周说:“不错,铆钉砸得挺实,接下来装端盖,我这密封垫片可都准备好了!”

    接下来是安装气缸端盖。八名工匠用木杠抬起端盖,慢慢扣在气缸顶端,老周则用铁棍调整端盖的位置,确保螺栓孔对齐。“左边高了!再往下压一点!” 老周喊道。工匠们调整好位置后,老周又检查了一遍:“好!现在对齐了,上螺栓!” 端盖被固定好后,工匠们用浸油麻绳缠绕在螺栓上,再用铅锡混合物浇灌在螺栓与端盖的缝隙处。王皮匠在一旁指导:“麻绳要缠紧,铅锡混合物别浇太多,刚好填满缝隙就行!” 小张好奇地问:“王师傅,为啥要用铅锡混合物啊?” 王皮匠解释道:“这玩意儿熔点低,冷却后能把缝隙封死,蒸汽就漏不出来了 —— 这可是‘铁牛’的‘皮肤’,不能有半点缝隙!”

    然后是安装支撑架和飞轮底座。支撑架用两根实心铁条锻打而成,重约五百斤,需要六名工匠用滚木将其移到指定位置。“一二三!推!” 工匠们喊着号子,合力推动滚木。小张力气小,落在后面,老周看到后,走过去帮他推了一把:“再加把劲!马上就到位置了!” 支撑架到位后,再用铆钉与锅炉连接;飞轮底座则更重,约一千五百斤,十六名工匠合力,才将其与支撑架固定好。

    当最后一块主要构件 —— 那巨大的、边缘还带着毛刺的铸铁飞轮 —— 被吊起时,天已经黑了。飞轮直径三丈,重五千斤,是 “铁牛” 最重的部件,也是最关键的部件 —— 它的转动,将是 “铁牛” 力量的最终体现。三十名工匠分成六组,拉住绳索,在油灯的光芒下,缓缓将飞轮吊向底座。老周看着油灯下的飞轮,对众人说:“这飞轮是‘铁牛’的心脏,能不能转起来,就看它了!都仔细点,别出岔子!”

    “对准轴孔!慢点儿!” 老周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。飞轮的轴孔需要精准套在底座的轴上,这比气缸的对齐更难 —— 轴孔与轴的误差不能超过半分,否则飞轮无法转动。工匠们屏住呼吸,一点点调整飞轮的角度,油灯的光芒映在他们脸上,满是紧张与专注。李铁拐拄着拐杖,凑到飞轮下方,仔细观察轴孔与轴的位置:“老周,再往右挪一点点!就一点点!” 老周立刻对拉绳的工匠喊道:“右边的绳松半寸!左边的别动!”

    当飞轮的轴孔终于套在轴上,老周大喊:“落!” 飞轮缓缓下降,最终稳稳地落在底座上。工匠们立刻用八根粗大的螺栓将飞轮固定,螺栓被拧得紧紧的,确保飞轮转动时不会晃动。负责拧螺栓的工匠喊道:“螺栓拧紧了!试着转一下飞轮,看看顺不顺!” 两名工匠上前,轻轻推动飞轮,飞轮缓缓转动,没有卡顿,众人都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当最后一根螺栓拧紧,整个工棚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。油灯的光芒洒在钢铁巨兽身上,一座由生铁和熟铁构筑的、布满铆钉与补丁、线条粗犷甚至略显扭曲的庞然大物,赫然矗立在工棚中央!它高达一丈有余,占地面积几乎占据了小半个工棚,从锅炉到飞轮,整体如同一条蜷缩的钢铁巨龙,透着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。

    黝黑的金属身躯在油灯的映照下泛着冷硬而原始的光泽,那些粗糙的铸造表面、未打磨的棱角、凸起的铆钉(最大的铆钉头直径五寸,像一个个小小的山丘)和填补的缝隙(铅锡混合物冷却后呈银白色,与黑色的铁形成鲜明对比),无不诉说着制造过程的艰辛与工艺的简陋。它像一个刚从沉睡中被唤醒、尚未打磨锋芒的远古巨人,又像一个浑身布满伤疤、却依旧散发着不屈力量的钢铁战士,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工匠们。

    老周缓缓走上前,仰望着这凝聚了他和所有匠人心血、汗水甚至鲜血的初代 “铁牛”,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:有看到巨物成型的巨大成就感 —— 这是他四十年铁匠生涯中,打造过的最庞大、最复杂的铁器;有对其能否真正 “活” 起来的深深忧虑 —— 毕竟这是从未有人尝试过的 “汽力” 驱动,谁也不知道最终结果如何;更有对那未知 “汽力” 的一丝敬畏 —— 若是成功,这 “铁牛” 将改变无数人的生活,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。

    他伸出粗糙的大手,轻轻抚摸着冰冷的、带着铸造纹理的气缸壁,指尖能清晰感受到金属的硬度和温度,仿佛能感受到其下蕴含的、尚未被唤醒的磅礴力量。其他工匠也纷纷走上前,有的触摸飞轮,有的观察阀门,有的检查铆钉的牢固程度。小张轻轻推了推飞轮,飞轮转动了一圈,他兴奋地喊道:“师傅们!飞轮能转!转得可顺了!” 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豪与期待。

    “铁牛” 的筋骨,已然铸成。这布满缺陷、粗犷原始的钢铁之躯,是格物院星火燎原的第一个具象证明,也是通往未知力量深渊的、沉重而坚实的第一步。老周转过身,看着身后的工匠们,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:“明日,咱们给‘铁牛’注汽,让它真正‘活’起来,发出属于它的第一声‘嘶吼’!”

    “好!” 工匠们齐声应和,声音在工棚内回荡,与油灯的光芒交织在一起,照亮了眼前的钢铁巨兽,也照亮了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夜色渐深,工棚里的灯光却依旧明亮,李铁拐还在检查阀门的开关,王皮匠在整理剩余的密封材料,小张则在一旁擦拭着 “铁牛” 的外壳,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 “巨兽初啼”,做着最后的准备。